QR
曾祖华
search
曾祖华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它创作的最佳境界

2020-4-5

今天说说境与神会吧, 书法创作的最佳境界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约一行41人,来到会稽山阴县的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在一条小河旁,举行了一次为了消除各种不吉的“修禊”活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茂林修竹,掩映其中,又加上天朗气清,春风拂煦,真是一个让人惬意的聚会。而这天来的人,都是王羲之的朋友,其中不乏当时的大名士,像谢安、谢万、郗昙、孙绰、许询、释支遁等,再就是自己的子侄辈。

谢安书法
他们列坐在弯曲的河岸边,随酒杯的漂流所至而依次饮酒赋酒酣性逸之际,王羲之为这次聚会即兴挥毫,让人拿来鼠须笔、蚕茧纸,边想边写,很快写成了一篇28行、324字的《兰亭集序》这篇序不但文字优美,思想旷达,而且书法在平和简静的表象下,包含着道劲放逸的神态,字字合法而又无法,随心所至,用笔用墨,都达到一种化境,也就是完美的状态。整幅作品,仪态万千,水平极高。在王羲之所有流传的书法作品中,被目为“神品”,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这篇书法作品也很满意,据说酒醒之后重写几十本,始终也赶不上这一本。因此,人们就觉得当时好像有神灵相助一样。

王羲之书法
能够创作这样一件出色的书法作品,绝不是偶然的。“神助” 自然是人们的凭空猜想,作者的深厚功力和创作状态,才是真正的原因。书写《兰亭序》的这一年,王羲之已经51岁了,书法早已名满天下。书法的功力之强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这次的“修禊”活动中,环境之优美,气氛之融洽,我们从《兰亭序》的描写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这一切都和王羲之的思想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王羲之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时刻关心着国事;另一方面,在生活态度和观念上,又深受当时流行的玄学和老庄思想的影响。他信奉五斗米道,服食“五石散”,向往山水之乐,期望远离当时的各种矛盾。而对于生命的关注,又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强烈观念。因此,当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高朋嘉会,又值酒酣耳热之际,内心对于生命的思考便自然要流露出来。此时、此景、此情、此心的高度合一,形诸文字,见诸书法,才终于有了这出神入化的作品。

兰亭序
其实,不仅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如此,凡是有感情、有生命力的书法,无不是与心灵契合无间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同《兰亭序》一样,也是即时书写的草稿,是颜真卿50岁时所书。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中,当时担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共同起兵抵抗叛军。后来,常山被叛军攻破,颜杲卿和他的儿子季明同时被杀害。等到两年后找回遗骨时,季明只有一颗头颅。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颜真卿写了《祭侄文稿》。看到只有首级的侄子的遗体,想到当初起兵抵抗叛军时来往联络的往事,颜真卿内心的悲恸愤激之情实在难以抑制。所以在这篇文稿中,字间行气,随情而变,圆转的笔锋,处处显示出浑朴苍穆的气息,凝聚着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宣泄。颜真卿任情挥洒,不计工拙,而长歌当哭的情感旋风,在迅疾奔放的用笔和略显苦涩的墨色中,显露无遗。此情此景,也唯有这样的书法才能表达。

祭侄文稿
创作境况与心灵的契合,说到底,就是书法创作中思想感情的寄托问题。书法是一种艺术,感情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表现手段固然重要,但感情还是在深处起着决定的作用。当创作在思想感情上引不起共鸣的时候,便易拘泥于艺术的技巧表现,那样的作品就缺乏了生气,缺乏了可以感动人的力量,就很难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送高闲上人序》。文中写到善写草书的张旭,说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忧惧悲伤,以至于酒醉无聊等一切感情,看到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雨雷霆的一切变化和可喜可愕之事,都会通过草书表现出来。因此张旭的书法变化多端,就像鬼神的变化不能够预知一样。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张旭屹立于名家辈出的唐代,后来的人没有一个可以批评他的。而根本原因在于,这是情与境、形与神高度统-的书法艺术品。

送高闲上人序
情与境会或者说境与神会,固然是书写的最佳状态,但并不是每一个书法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都能够具备。在很多情况下,书法家的创作并不关乎个人的喜怒哀乐或情绪变化。尤其是现在,书法家常常应别人的要求来写,或者是书写别人的文字,与自己的感受完全无关。在这种情况下的创作,应当平心静气,体会所写内容表达的意境、其中包含着的感情变化,将书写对象的这些因素移植过来。这就像戏剧的表演,要在一个规定的情境中表现戏剧人物应有的情态。一切都是虚拟的,但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这些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送高闲上人序
落实到书写上,就要预想字形的阴阳向背、张弛开合,笔势的疾徐伸缩、往来迎送等等。将这些因素统一于自己的思想中, 成为一个整体,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然后动手来写。不要有意识追求一种什么效果,而是将追求的效果消融在书写的过程当中。汉代的蔡邕在《笔论》中说:想要作书,就要先放松自己的思想,由着自己的性情来写,才能写得好。这样的作品才能做到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成为一件生动的艺术品。当然,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不是想要达到就能达到的。这需要经过刻苦的训练,掌握深厚的书写基本功,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还需要有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就是说要有一种文化上的积累,长期接受文化的熏陶。此外,还要有-种超然的思想境界。从这些方面一步步走去,就会逐渐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搜索中心

×